禹唐體育注:
中國田徑協會官方網站17日再發馬拉松相關“紅頭文件”,這次沒有處罰,而是公布了一批經過了中國田協認證的系列賽事。不過聲音越小事越大——這幾年火的一塌糊涂的奔跑中國系列賽,暫時沒有出現在這份名單當中。
在這份的《關于進一步規范馬拉松賽事注冊、認證、國際聯絡及標牌申報工作的通知》中,田協公布了其認可的系列賽事,并強調:“未經中國田徑協會認可的系列賽事將不予認證。”這也就意味著,此前火遍神州大地的奔跑中國系列賽暫時不屬于田協官方認證的比賽。
這在馬拉松賽事領域無疑是一樁大事:奔跑中國系列賽是由中央電視臺、中國田徑協會聯合主辦,智美體育集團獨家運營的“大IP”。設立當年就包含了16站比賽,2018年更是擴容至30站,一時間風頭無兩。
但賽事運營水準并沒有隨著賽事規模的急速膨脹而迅速成長,這也讓剛剛過去的2018年,成為了奔跑中國實打實的“多事之秋”。2018年11月和12月,在奔跑中國旗下的蘇州和南寧兩站比賽中,相繼發生的“遞國旗”和“拽冠軍”,讓奔跑中國系列賽站在了風口浪尖。這也直接導致了如今奔跑中國這一頂級IP賽事掉出田協認證范圍。
所有事情都會以糟糕的方式結束,否則,它就不會結束。這句話正是對奔跑中國系列賽窘境最好的形容。可“糟糕”的奔跑中國,曾經無比風光、“有頭有臉”的奔跑中國到底做錯了什么?
在2018年12月中國田協出具的《關于對近期馬拉松違規事件處理情況的通報》中,田協提出:其在賽事組織過程中增設奔跑中國系列活動儀式方案中的有關內容,未經賽事主辦方中國田徑協會知曉和同意,干擾了賽事的正常進行,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未經中國中國田協知曉和同意”固然算的上一錯,但更關鍵的,當然是“干擾了賽事的正常進行 ”——志愿者遞出的國旗擾亂了何引麗的節奏,成了她奪冠路上的攔路虎;工作人員對埃塞俄比亞選手的一拽,甚至有風險成為他的“催命符”。
在這樣的背景下,田協揮淚一斬,大義滅親。這是對奔跑中國失控的遏止,也是對國內火熱的馬拉松環境扎下的一針安定,讓更多馬拉松賽事能夠靜下心來回看自己的“初心”,因為奔跑中國賽事當中展現出的問題并不是個案。這些行為失當的背后所指向的,是對運動規律和競賽規則的漠視。
“體育+文化”固然是一種很好的思路,但馬拉松作為一種舶來品,在國內剛剛興起,馬拉松文化這一概念被人們認知也不過數年。在以“白領廣場舞”的姿態異軍突起時,難免泥沙俱下,在火熱的資本裹挾中,太多額外元素,極容易讓原本就不扎實的馬拉松文化不知不覺跑了調,變了味。
說到底則是國內馬拉松文化的薄弱。種種馬拉松亂象都是馬拉松文化內勁不足的表象。
從馬拉松文化的三種基本形態看:物質文化上,國內馬拉松賽事多數硬件保障不夠,從補給供應到流動廁所問題,多家馬拉松賽事被跑者詬病;制度文化上:專業管理人才匱乏,優秀馬拉松運動員不多,賽事組織的平水準和能力還存在缺陷;精神文化上,馬拉松賽事組織不夠人性化,跑步者缺少團隊精神和公平競爭意識,從主辦方遞國旗、拉選手到參賽者半馬橫穿草坪,到消防員替跑,人性化的缺位和公平競爭意識的淡薄顯得讓人害怕。
這不都是過去一年國內馬拉松問題頻出的原因。
追根溯源,馬拉松運動所蘊含文化價值遠沒有得到其經濟價值一般得到重視。而無論是亂象治理還是文化培育,引入規范管理制度與辦賽標準,完善監督機制才是培育市場,扭正馬拉松發展的應有之策。
從此前替跑消防員遭到禁賽的史上最重罰單,到如今奔跑中國暫未通過認證。田協此番重手,也正是試圖止偏于初,還馬拉松一個平和的發展環境,其展示的,更中國體育界重塑國內馬拉松文化的態度和決心。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原標題:田協連出重手整治亂象 厚植馬拉松文化底蘊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