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唐體育注:
對于體育產業來說,2019這個年份“有點冷”。
前些年吸引眼球的“投資熱”,已經逐漸遠去,很多創業公司沒有熬過去,也有很多原來的巨鱷開始遇到生存危機。
從業者們漸漸拋棄了頗為“無厘頭”的狂飆突進,轉為精耕細作,尋求“高質量發展”。
然而,冷風中依然有暖流。2019年,體育產業政策更加清晰,體育消費蓬勃向上,行業結構正在經歷重組與升級,體育產業在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繁榮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也逐漸彰顯。
寒梅傲雪,2019年的體育產業在攻堅克難中邁步向前。
“資本寒冬”格外冷
有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體育產業融資數量為84起,五年來首次下降至兩位數;融資金額為36億元人民幣,創2015年以來新低。
東方弘泰資本管理合伙人兼CEO馬云濤表示:“我們不認為2019年有多冷,我認為是一個正常的回歸,是市場的一個理性回歸,讓創業者、投資人反過來冷靜地重新看待體育市場。”
復星體育董事總經理潘之恒說:“2019年,雖然‘翻山越嶺’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我覺得在行業當中能深耕的,能自給自足的有‘護城河’、有頭部IP的公司,還是可以活得比較舒適。我希望這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大家要精耕細作,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到極致。”
消費上升,政策下沉
在“資本寒冬”中,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其實不乏亮點。在2019年的“雙十一”,體育消費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天貓平臺上,15個銷售總額超過10億的品牌中就包括兩個體育品牌;安踏集團各平臺銷售總額在“雙十一”當天1分鐘破億、5分鐘破2億、11分鐘破3億,當天凌晨2:51分就超過了去年全天11.3億的銷售額;天貓李寧官方旗艦店“雙十一”單店全天成交額也創下了歷史紀錄……
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認為,體育消費的增長是2019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亮點之一,她說:“體育消費市場真正蘇醒過來了,我們看到的消費數據和在很多省市出臺的數據,都能反映體育消費的增長,這個實際上是體育產業未來更高質量發展的保障。”
體育消費的提升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國體育產業向前發展的巨大潛能,在政策方面,2019年出臺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重磅文件,體現出“問題導向”“注重落實”等特點。
王雪莉說:“體育產業相關政策的里程碑式的出臺,從不同角度解讀了體育事業、體育產業在社會發展、國家進步、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這對于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定位很重要。體育產業不僅僅是體育部門的事情,在推動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經濟結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都在2019年更加明確了。”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認為,近年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一輪“去杠桿”,體育產業的投融資環境也在某種程度上遇冷,但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體育產業整體上來看依然呈現出高速增長的喜人態勢。“這說明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非常健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的體育產業政策由過去的側重頂層設計轉入到精細化施策階段,如果文件全部落地的話,我相信對于促進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王裕雄說。
促就業、惠民生,體育產業融入經濟發展大格局
在融合發展的浪潮下,體育產業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戶外運動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一些賽事IP逐步實現自我造血,體育旅游成為增收抓手。
在西藏,喜馬拉雅山區的農牧民在每年春季登山季都可通過為登山隊提供牦牛運輸,以及開設旅游帳篷獲取收入。
據西藏自治區體育局提供的數據,2017年以來,西藏已累計接待1800多名國外登山者,登山產業為山峰所在地創收超2600萬元。除海拔超過8000米的山峰外,西藏目前也在打造洛堆峰等一系列低海拔徒步、登山體驗項目,連續成功舉辦了中國西藏登山大會、跨喜馬拉雅國際自行車極限賽等特色品牌活動,依托海拔梯度特點和自然地貌特征,建設了一批戶外訓練和產業基地,帶動周邊自然資源向體育旅游產業開放的同時,也讓當地群眾分享到體育產業的紅利。
從開啟區域體育產業協作至今,長三角地區已成為我國體育產業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體育企業數量、國際國內體育賽事、群眾體育項目等均在國內首屈一指,體育產業總量占到全國的三成以上,逐步成為引領和推動全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浙江溫州的民營經濟和社會力量活躍,如今已在體育產業的發展中嘗到“甜頭”。自2017年溫州成為聯合開展社會力量辦體育全國試點城市以來,溫州社會資本累計投入體育設施建設超過10億元,人才培養投入超過2000萬元,舉辦賽事投入超過3000萬元。據溫州市副市長湯筱疏透露,2018年溫州全市體育產業總產出257億元,占GDP比重達到1.32%。
從溫州北上,“魔都”上海的數據更為奪目。根據上海市體育局的統計,上海體育產業總規模從2014年的767億元增至2018年的1496億元,五年完成翻倍,體育產業年均增長速度超過18%。安徽則是不可小覷的后起之秀,全省的體育產業總產值在五年內提高了2.7倍,增加值增長了3.1倍。
補短板,體育產業期待成為“新支柱”
對于未來,達為資本創始人兼董事長韓大為依然十分有信心。“我把2014年到今年稱為1.0階段;2020-2025年是2.0階段,這個階段會有很多催化劑,包括明年的東京奧運會、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2025年希望能夠實現產業的目標(5萬億)等等;從2025年以后,到2030年,甚至更長,我希望這個產業能夠進入更高的階段(3.0階段),國家現在把體育產業定了一個新的戰略規劃,也就是說成為支柱產業之一。”他說。
“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意見》中為中國體育產業提出的宏大目標,而要完成這一目標,仍有一些短板需要補齊。
對于體育產業需要解決的短板,王雪莉表示:“首先,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的體育賽事還沒有完全形成規模,賽事的設計策劃運營還不夠精細,沒能為消費者帶來最好的體驗。其次,體育產業對于人才的重視程度需要加強,因為體育產業其實是跟其他行業在競爭人才,這一點是不可忽視的。”
王裕雄也表示:“不足的地方首先是我們的職業體育依然原地踏步,無論是在美國還是歐洲,體育產業是由參與性體育和觀賞性體育產業‘雙輪’驅動,以職業體育為代表的觀賞性體育產業在體育產業占到了半壁江山,但我們的職業體育目前還沒有發展起來。”
寒冬中有希望,發展中補短板,2019年其實是體育產業的一個新起點。
寒冬中正蓄力,體育產業在為未來的發展培土筑基。
本文轉載自新華社,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原標題:2019寒梅傲雪,體育產業期待成為“新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