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唐: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足壇可謂好事連連。除了“中國之隊”版權費大漲,近期媒體又披露中場上座率教上賽季也大幅提高。民眾有理由期待中國足球的春天將要到來,然而,除了大環境的改變,足球俱樂部能為中國足球產業發展做出哪些貢獻呢?
近期,有關足球產業利好的消息頻出:最先是已經“裸奔”十余年的中甲聯賽終于有了冠名商;其后是體奧動力力壓代表央視的中視體育公司,在“中國之隊”媒體版權競標中得勝而歸;甚至就連“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女足聯賽,也因為新媒體巨頭樂視的介入而如花般“綻放”……借助《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的東風,我國足球產業,似乎也要迎來一個期待許久的春天。
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在豐衣足食后,我們自己的足球俱樂部,也需要有所改變、有所行動。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足球俱樂部的不規范都被歸因為“收入渠道”狹窄,尤其是電視轉播受益不足。的確,相比于歐美發達足球國家,我們自己的俱樂部在電視轉播方面的收入確實聊勝于無,但在全新的時代背景、市場背景下,我國職業足球俱樂部,乃至女足俱樂部都有可能從電視轉播以及其他經營渠道獲得更豐厚的利潤,而這,或許也會成為我國足球俱樂部全面提升品質的一個契機。
增強俱樂部責任感
在《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了足球俱樂部要增強“責任感”的要求,雖然只是簡單一個詞,但卻擁有豐厚的內涵。
何為責任感?就是對自己負責,同時也對中國足球負責。1994年中國足球職業化,一個公認的敗筆就是將青少年培養也交由俱樂部,但那時,俱樂部投資人大都沒有著力青訓的眼光,當然也不具備搭建俱樂部梯隊的資金實力,其直接后果就是我國青少年足球體系的全面崩塌。如今國內球員之所以奇貨可居、價格居高不下,和昔日俱樂部短視的行為方式不無關系。因此在新的足球發展階段,俱樂部首先要做的,就是搭建好自己的青訓體系。當然現在已經有很多俱樂部開始了行動,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從總體上講,我們的職業足球俱樂部還有很大的差距。補上這一短板,不但有利于俱樂部自身的建設,也有利于中國足球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感的第二點則體現在和社會各界的互動上。足球說白了也是一個消費品,想讓球迷花錢買票看你踢球,你就應該表現出視球迷為“上帝”的態度。但現在,我們很多俱樂部和球迷的互動還不夠,如果能在日常甚至比賽賽前、賽后多組織一些類似和學生、球迷游戲、交流的環節,也同樣會提升足球項目在受眾心目中的形象,加快自己市場化的進程。
拓寬營銷渠道
還有一點,那就是俱樂部也要拓寬自己的經營渠道。雖說過去電視轉播收入偏少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的俱樂部欠缺商業化的視角和眼光也是毋庸諱言的。據統計,去年在相關產品銷售上可以拿得出手的只有廣州恒大一家俱樂部,考慮到歐美高水平足球俱樂部相關產品銷售收入可以占到俱樂部年收入的10%,我們自己的俱樂部真應該臉紅。
總而言之,中國足球俱樂部、中國足球,在收獲諸多積極因素的同時,也應該付出相應的努力,如果只是寄希望于外界的支持而自己裹足不前,那中國足球的進步,仍將是黃粱一夢。
文章原標題:豐衣足食后 足球俱樂部干點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