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來越多的商人開始憧憬“白雪變白銀”的商業夢想,但這項新興的體育產業正面臨著“外熱內冷”的困境。想要徹底擺脫“虛假繁榮”,中國雪場任重道遠。
隨著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滑雪在剛剛過去的春節“黃金周”成為國人最時尚的過年方式之一,西至新疆,南至廣東。伴著“北冰南展西擴”步伐的不斷提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近200家雪場分布在23個省區市。
雖然越來越多的商人開始憧憬“白雪變白銀”的商業夢想,但這項新興的體育產業正面臨著“外熱內冷”的困境:行業準入門檻高,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中小雪場盈利能力差……想要徹底擺脫“虛假繁榮”,中國雪場任重道遠。
想盈利?先燒錢!
“一套國產纜車得投入3000萬元,進口的得有5000萬元,”吉林省長春市廟香山滑雪場負責人王勇說。“滑雪產業是個投資非常大、見效比較慢的產業,想掙錢就得先燒錢!”
雖然目前全國滑雪產業整體發展情況缺乏有效數據支撐,不過從個別滑雪場的運營情況看,我們可以管中窺豹。以坐落在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的照金國際滑雪場為例,滑雪場于2014年年底建成,耗資1.5億元人民幣,雖然兩個雪季已接待滑雪者超過兩萬人次,但要收回這筆投資,雪場負責人表示三五年內幾乎沒有可能。
據了解,國內大部分雪場的客流量都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長,但即便是這樣的增速,還是讓許多中小投資者對滑雪產業望而卻步。王勇說,一臺造雪機的成本在15-35萬元,造雪機每天運轉還要用電、用水。隨著雪場電工、水暖工和造雪技工的工資今年同比上漲15%左右,滑雪場的生意現在越來越不好做。
惡性競爭難避免?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轉。”當市場經濟規律作用于滑雪產業,低水平的惡性競爭似乎難以避免。陜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資公司總經理俞孟紅指出:“不少地方雪場規模小,品質差,只能選擇低水平的價格競爭。中小滑雪場推出團購等優惠方案大打價格戰,這相當于飲鴆止渴。”
即便在中國的“滑雪圣地”——黑龍江省亞布力,幾年前域內的9家滑雪場也曾因為爭搶生意而“勾心斗角”。“火車那會兒一到亞布力鎮,許多鎮里的人就來搶拉客人上山,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旅游體驗,”曾去過亞布力旅游的北京市民王新瑞說。許多滑雪場為招攬生意、打壓競爭對手,“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屢見不鮮。
“80元兩小時”、“90元滑一天”……在眼下仍未結束的雪季,長春市各大滑雪場推出的多種優惠活動讓人目不暇接。但有長春市民反映說,這些價格并沒標明是否包含租用雪具的費用,滑雪培訓收費幾何也不得而知。“單純看價格已經比對不出到底哪家最便宜了,要搞清性價比,恨不得每個雪場都去一遍。”
規范市場是關鍵
一面是人們看到滑雪市場欣欣向榮、方興未艾,另一面是滑雪場投資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何消弭兩方的認知差距、讓滑雪產業擺脫“虛假繁榮”?不少業內人士分析稱,提升雪場品質、規范市場環境是當前關鍵所在。
2014年,黑龍江省成立亞布力管委會,將過去9家滑雪場統一管理,不僅新建10條雪道,還將主要基建場所進行連接,實現“三山聯網、一卡通滑”。9家雪場門票統一上繳,按投入比例分成收入。從去年11月21日至12月31日,亞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區累計接待游客十萬余人次。其中,三山聯網雪道游客與去年同期相比提升93%,初級訓練場游客比去年同期增加161%。
萬達長白山國際度假區滑雪場負責人介紹稱,雪場目前之所以能處于盈利狀態,主要得益于其面向家庭度假的定位,以及完善的星級酒店、商業、娛樂、水樂園配套設施。
無論是哪種模式,歸根到底是對市場秩序的整理和規范。從這個角度來說,從無序走向有序,正是中國雪場發展的關鍵。
本文轉載自新華社,原標題:新華社調研:中國雪場如何擺脫虛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