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當前大熱的IP,大多是小說、影視、明星或者游戲,如今體育IP也呈百花齊放之勢。在萬億市場規模的驅動下,體育IP的商業價值受到市場關注,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更多新玩法也打破了原先的產業格局。
中產階層的壯大和代際更迭推動了國民消費的升級,大眾對體育賽事的需求量也呈現上升趨勢。各路資本相繼涌入,布局產業鏈各環節,體育IP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在政策、需求與資本的合力下,中國體育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從品牌溢價上來說,未來中國的體育產業將以超級賽事IP內容為商業核心。目前,NBA、歐洲杯這類頂級IP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國內市場上也形成以中超、CBA、中網為代表的幾大賽事品牌。據福布斯2015賽事品牌價值榜的數據,NFL超級碗品牌價值5.8億美元,夏季奧運會3.48億美元,國際足聯世界杯2.29億美元。早前,《體壇周報》評選出的“中國十大最具品牌價值賽事”,中超估值超過6.5億元人民幣,CBA不低于3.5億元,中網不低于3億元。
在體育產業大發展的趨勢下,資本的涌入速度與規模正在進一步增長,助推了體育與泛娛樂產業鏈的跨界融合。今年1月,體育之窗投資知名泛娛樂公司掌上縱橫,業內人士表示,兩家公司將通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深耕體育賽事、場館、體育迷、周邊衍生品及服務等多維度業務,拓展體育IP的變現途徑。有分析認為,借助專業的體育運營商資本進軍體育產業,是掌上縱橫獲取體育IP,打造跨界多領域泛娛樂生態的有效路徑。
巨頭圈地背后的盈利痛點
2015年,騰訊以5億美元簽下NBA的5年網絡獨家直播權;樂視4億美元包攬三年香港英超版權;PPTV2.5億歐元拿到西甲5年中國版權;體奧動力更是以80億人民幣拿下5年中超版權,這些高昂的版權費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這股席卷中國體育產業界的IP熱潮,正在顛覆人們對于體育IP商業價值的想象力。
然而體育產業核心環節的盈利能力普遍薄弱,中國近80%的產值均由體育用品貢獻,體育賽事產值不到10%。年均16億的中超版權也沒能創造出盈利神話——在2015賽季,中超轉播的收入不過7000萬—8000萬元。
在依賴于產業環境的體育IP消費上,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甚大。美國2014年體育產業產值4410億美元,占GDP的3%;中國2014年體育產業產值3136億元(約500億美元),占GDP比重僅為0.6%。對于體育賽事的付費模式,樂視體育戰略資源副總裁于航認為目前還面臨挑戰,即國內消費者在思想觀念的轉變速度和大家預想的有一些距離。
發揮價值還需玩法創新
與網文、影視作品的視覺接受途徑不同,體育IP的粉絲群體基本依賴于現場或直播平臺。伴隨著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越來越多的粉絲已經不能滿足于傳統電視平臺的信息接收,更具粘性與趣味性的玩法正在互聯網平臺上脫穎而出。
中網總經理張軍慧認為:“傳統體育產業的玩法,體育項目的主要收入來自版權、門票、贊助、衍生品四項;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基于傳統四項的衍生消費以及版權的高附加值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除了變現渠道的拓展,用戶體驗的升級也很重要。掌上縱橫旗下的社交眾籌平臺娛樂合伙人,正是借助移動互聯網,在2016中超聯賽國安主場打造“工體十號包廂”的全新觀賽體驗,通過微博交流、網紅直播以及競猜比分等方式與球迷、粉絲進行實時互動。
并邀請資深球迷、網紅主播、漫畫達人等共同參與看球、評球及競猜,享受“舌尖上的足聊”。娛樂合伙人在形式和內容方面的創新,將單純的體育賽事觀看變成了趣味十足的體育綜藝節目,突破了以往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
除去足球、籃球等體育賽事,年輕人最喜歡的電子競技由于同時具有大體育、泛娛樂與互聯網的屬性,發展前景被普遍看好。體育與游戲的跨界結合,為體育產業躊躇不前的變現困境提供了新思路。阿里在4月份新成立了電子體育事業部,并啟動全球范圍的電競賽事WESG,萬達王思聰的普思投資早已涉足電子競技,為體育賽事的互聯網玩法創造了無限可能。
體育IP價格的水漲船高讓人們對行業未來燃起無限希望,但不得不承認,我國的體育產業市場化才剛剛起步,完整產業鏈的開發正在探索中。當然,越是看不清楚,越要厘清體育IP的核心價值和投資機會。業內人士認為,擁有豐富產業形態,并且能從體育產業輻射效應中獲利的商業模式,目前看來穩定性和盈利能力將會更強。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圖片來自網絡,原標題:體育IP商業價值暴漲,掌上縱橫探索跨界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