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唐體育注:
從央視體育新聞組組長到央視體育中心主任,在央視的20多年中,馬國力是央視體育頻道從無到有的、逐漸興盛的關鍵人物,被業界稱為“央五教父”。2004年11月,馬國力兼任BOB(北京奧林匹克轉播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半年后,馬國力正式借調為BOB任首席運營官,為全世界電視轉播商提供服務。2008北京奧運會結束后,馬國力選擇跳出體制,加盟盈方,擔任盈方中國總裁。而上周,馬國力完成了自己職業生涯的第四次轉身,正式入職樂視體育,出任副董事長一職。
在就任的第二天,馬國力出席了今年的斯邁夫大會,并于下午在媒體間接受了媒體采訪。面對媒體,年過花甲的馬國力娓娓而談,樂視體育的布局思路究竟是怎樣的?中超版權費究竟是不是過高?他對CBA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今天,禹唐就帶著大家來看看馬國力先生對以上種種熱點問題的思考。
馬國力在參加斯邁夫大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
第四次轉身,為何會選擇樂視體育?
或許仍有許多人會納悶,為什么馬國力會從盈方中國董事長轉投樂視體育呢?實際上在最終選擇加盟之前,馬國力也曾表示過自己有所顧慮,因為隨著樂視體育的業務版圖急速擴張,必然會影響到行業既有企業的種種利益,并且其對人力的需求所帶來的人才流動也常常使行業受到震動。那么馬國力既然最終會下定決心加盟“蒙眼狂奔”的樂視體育,除了滿足自己對互聯網體育時代的好奇心外,自然也有著其他更為全面的考慮。
在談到選擇加盟的原因時,馬國力提到了自己的“情懷”——樂視體育工作間里年輕人們忙忙碌碌的身影讓他這個做媒體出身的“老人”倍感親切,仿佛回到了往昔在電視臺工作的年代。作為一手創建央視體育頻道的“中國體育傳媒教父”,馬國力對這樣的氛圍自然也是青睞有加。同時,這樣的忙碌與熱情同樣還出現在樂視體育高管團隊的身上。從賈躍亭、雷振劍,再到其他高管,年輕、聰明、勤力以及熱情都是他們共有的特質。
有了人和氛圍當然還不足以構成馬國力加入樂視體育的充足理由,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那樣,在過去兩年體育產業日新月異的發展道路上,數字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正愈發重要,而這,自然也吸引著媒體出身的馬國力。
與互聯網公司相比,電視臺雖然有著內容制作上的優勢,同時又是影響力更大的平臺,但其自身的屬性決定了其只有一套有效播出時間(指的是有足夠的觀眾與廣告價值的播出時間)為六個小時的頻道,因此或許電視臺對于奧運會、世界杯這樣的賽事電視臺可以不留余力地進行報道,內容制作上的水平也非常高,但它卻沒法顧及整個中國體育的發展。
沒有那么多的有效播出時間,電視臺自然也就沒有足夠的財力來購買版權。當然就馬國力自身而言,即使身在央視時,也希望自己能夠花高價買下許多國內外賽事的版權,然而因為種種條件限制,這樣的愿望就只有在跳出體制后,才能借助企業來達成。
“不光是樂視體育,包括騰訊體育、PPTV、阿里體育在內的眾多數字體育公司,在中國市場上都承擔了發達國家傳統電視臺的角色,他們為賽事、組織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沒有他們的攪動,政府再發幾個文件,恐怕也是悄無聲息的。”馬國力如此說道。
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離開數字體育公司,政府的文件或許并沒那么大的影響力。早在2010年,國務院就曾發布過一個名為《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的文件。當時這個文件是體育總局經濟司和發改委等商議起草了近十年才由政府發布的,但發布后在中國體育界并沒有引起多少反響。而46號文件之所以產生了重大反響,自然離不開數字體育公司的大力投入。
隨著樂視體育業務版圖的不斷擴張,雷振劍也有了更多與馬國力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在雙方一次業務談判臨近尾聲時,雷振劍突然提出想邀請馬國力加盟樂視體育,倍感吃驚的馬國力雖然猶豫再三,但最終還是欣然應允。
在如今的樂視體育中,作為副董事長,馬國力主要負責顧問、建議等職能,利用自己的經驗給予一定的指導,并在人脈上利用自己的優勢對樂視體育的發展產生幫助。此外,馬國力自己也可以在全新的互聯網環境下實現持續的成長與學習。既然樂視體育給了這么一個平臺,自己也不用再身處一線進行打拼,馬國力表示面對邀請,不妨一試。
“樂視體育不拿版權是不行的”
眾所周知,樂視體育對國內外賽事版權的購買力度之大在世界范圍內也是較為罕見的。就在前天,樂視體育還正式成為了CUBA的獨家全媒體戰略合作伙伴,他們的版權地圖還在持續高速擴張。事實上,對版權的不斷收購也是人們對于樂視體育最為深刻的印象。
“樂視體育確實購買了很多版權,它不拿是不行的。樂視體育是個只有兩年的公司,所以他們需要內容來給終端、給自己的用戶提供一個使用自己產品的理由。用戶為什么要用你的手機、看你的電視、聽你的消息?樂視體育必須要有這些內容。像這樣一個新公司,可不就靠錢來砸嗎?”馬國力笑著說道。
而在拿下版權后,如今各方的關注焦點都已轉到了如何將手中的版權進行更有價值的運營以實現版權購買方的變現上,這個問題不僅關乎版權購買方自身的利益,其實在這個問題背后,也蘊含了對中國體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擔憂。
如若眾多互聯網公司以高價拿下版權,但又沒法實現盈利的話,那么這不僅會傷害版權購買方的利益與主動性,對于國內外賽事方、對中國體育產業的長遠發展而言,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畢竟今后資本在進入到這個行業前,必然會有更多的顧慮。
而在版權運營的問題上,樂視體育創建了一個非常有特點的生態環境,并結合自身豐富的產品鏈,描繪了一個未來的圖景,在這個圖景中,樂視體育的產品將持續刺激用戶進行消費。有了版權基礎,有了人才,有了資本的支持,也有了理論上的盈利模式,馬國力對于樂視體育的未來持有相當積極的態度。經過種種因素的綜合考量,馬國力最終選擇加盟樂視體育。
媒體市場VS資本市場
中超5年80億的版權費究竟貴不貴?樂視體育2年27億的獨家新媒體版權貴不貴?貴、值、或是便宜,自然是基于對產品價值的考量,而在中超版權價值究竟該如何判斷的問題上,馬國力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他的視角是通過媒體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認識模式上的差異來展開的。
我們先來看媒體市場,中超5年80億的消息一出,社會各界一片嘩然,萬萬想不到中超版權價格已經到了如此高的地步,直到今天,媒體與用戶對這個價格所發出的質疑聲仍是不絕于耳。他們的質疑聲在客觀上印證了媒體市場并不認可中超擁有80億的價值。舉個例子,根據通常經驗,如若第一年體奧動力10億的版權費能夠分銷八到九成,那么他們一定會在春節前就完成分銷,但是今年的情況卻不是如此。換言之,媒體市場并不認可這個10億的價格。
雖然在中超版權銷售上也有著資本的政治性因素,就是說,既然體奧動力已經花了高出媒體市場所認可的價格買下賽事版權,那么一旦無人購買而砸在手里,勢必會立刻使這個“泡沫”破滅,從而極大地打擊中國足球產業與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但我們或許還可以從資本市場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
當我們用資本市場的眼光來看待中超的版權費時,或許這個價格就要更顯理性。與媒體市場看重當下相比,資本市場更看重未來。以樂視體育為例,如今樂視體育已經圍繞中超的賽事IP進行了全方位的商業價值開發,雖然第一年、第二年難免面臨虧本的困境,但如果利用這兩年的時間,將用戶群擴大到3000W-5000W,那么第三年開始實現部分收費后,將有相當可觀的收益預期。
馬國力舉了個例子:“如果中超以后真的有單場付費,并且用戶超過了500W,那么我們就可以計算一下單場的收益。如果中超比賽單場收費十元,在如今快捷支付手段以及年輕人們強大的消費能力的支持下,500W戶收看,那么一場收益就是5000W。”
我們先不談這個數字精確與否,這個例子說明至少資本市場所看重的消費模式,在理論上是可以成立的。退一步來講,即使五年內這個模式仍未實現盈利,但從第六年開始,或許就無人能夠取代這個模式了。也就是說樂視體育通過與體奧動力的合作,拿下中超版權,其實就是奠定了未來十年二十年內中超就會在樂視體育平臺上播出這么一個前景,而對于這點,資本市場無疑相當認可中超目前的版權費用。
不過這也不是說毫無風險,事實上,任何基于對未來的期望所做的投資都是一種賭博,但馬國力認為,目前看來,這種模式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大超過風險。
告別盈方,但不會離開CBA
在盈方的八年,是馬國力第一次真正從體育媒體深入到了體育市場,在這八年間,馬國力與他出色的團隊一起,實現了賽事運營上的扭虧為盈。而在這其中,他也與籃協現任的領導們有了深入的接觸。
與足協一樣,目前對于籃球改革的呼聲相當之高,外界對籃協的行為處事有著很強的質疑聲,但在馬國力看來,目前的籃球管理團隊,是現行體制條件下,最為出色的一撥人,雖然未來的籃球改革勢必也會像足球改革那樣逐漸深化,但他認為真正能做到長久的還是這撥人。
無論是公開場合還是私底下,馬國力曾多次表示無論自己身在何處,對于CBA,他不會輕易離開。在去到樂視體育后,馬國力表示他們將更深地介入今后的CBA賽季。但同時,馬國力也希望經過這一年多的版權爭奪戰后,各方可以更為冷靜地看待版權價格——盡管事實上明年的CBA版權仍有可能賣出天價。
然而與足球項目相比,馬國力認為籃球項目在中國市場的消費市場要更為初級。首先,相對而言偶然性更強的足球項目更具刺激性,同時在世界范圍內也擁有著數量更大的擁躉。其次,足球彩票必然會放開,博彩與足球的密切聯系將帶動足球產業進一步發展。而與足彩相比,籃彩要更為復雜,涉及到讓分時也更難被確定,同時,鑒于我國歷史上還未開放過籃球彩票,因此在博彩這一塊上也是足球的變現能力更強。
若CBA將來的版權費過高,那么有限的市場必然難以消化成本,而CBA的盈利模式也就很難被確定。因此,從籃管中心到媒體、中介公司以及市場推廣等,這些涉及CBA產業鏈的上下游的組織不妨用更開放的心態、更長遠的目標,更多地考慮如何讓CBA的產業價值最大化,而非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而對于樂視體育而言,無論最終CBA版權花落誰家,樂視體育始終會是一個大的播出平臺。在圍繞著中超版權構建起其自身的生態社區后,樂視體育在爭取CBA版權時也將有更多的優勢可言。
結語:
雖然馬國力已經年過花甲,但這位中國體育產業的見證者與親歷者仍對事業充滿著熱忱與好奇,也渴望著為中國體育產業發揮自己的余熱。就禹唐的經驗而言,馬國力也是在面對采訪時回答地最為坦誠的嘉賓之一。
無論是樂視體育,還是中超、CBA,都是中國體育產業中不得不提的要素,與之前的傳統媒體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體育產業可謂是日新月異,縱使我們離大規模盈利的黃金時代還相距甚遠,但只要找對方向,那么我們就能在康莊大道上穩步前行。
而在尋找發展的方向時,我們可以在沿途看到諸多分岔路,有些分岔路仍然通向目的地,當然也有些道路會通向沼澤泥濘。然而沒有嘗試,自然就沒有成功,未來可期的誘人蛋糕,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馬國力加盟樂視體育對他自身而言是一種嘗試,而樂視體育的“生態鏈”則是另一個層面上的嘗試。我們無法看到所謂的大勢所趨,也不能斷言這些嘗試終將如何。我們只能看到這些嘗試成功的可能性。
既然有可能成功,何不一試?
本文系禹唐體育原創,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轉載請注明出處和本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