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交易平臺是體育產業踐行“互聯網+”以及體育產業5萬億計劃的重要創新。如今體育交易平臺又開始了對合作單位的征集。這樣的動作背后是怎樣的意圖呢?
據報道,截至6月30日,已有甘肅、陜西、河北、青海、云南、江蘇、重慶和浙江等八個省市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46號文)的基礎上正式出臺了本地區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的規模目標合計約為1.9萬億元。
國務院46號文提出力爭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啟動了體育產業大發展的宏偉藍圖。如何將產業規模從目前的近1萬億提升到5萬億,更多要看增量發展。從各地陸續出臺的實施意見來看,均結合本地區的體育產業基礎和優勢,從建設基礎設施、運營品牌賽事、對接社會資本、豐富體育產品供給、創新體育商貿新模式等方面入手,全力打造新的體育產業增長點。從中央到地方,正密集出臺相應的支持性政策文件,鼓勵和扶持體育產業相關的開發、創新和資本投入。
從體育產品供給的角度來看,體育產業的終端產品是運動本身,將體育運動產業化,需要兼顧商業化與體育運動的競技性和群眾參與度之間的關系,需要真正實現“金牌體育”向“群眾體育”的轉變。這一轉變并非易事,首先需要釋放大量的體育產業資源,同時需要融入新的資源進入體育領域,并使所有的體育資源快速流轉、各得其所。在其中,各類體育資源能否與社會資本形成充分有效的對接,將成為體育產業能否高速發展的關鍵。體育領域傳統的交易模式已明顯成為限制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仰賴熟人經紀、輕視包裝宣傳、不重視運營質量、對自身價值評估不客觀,等等。在“互聯網+”已深入人心之時,“互聯網+體育”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方向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作為“互聯網+體育”最為典型的嘗試,北京產權交易所與北京華奧星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創建運營的體育產業資源交易平臺(以下簡稱體育平臺),正在構建一種全新的平臺化交易模式,已初見成效,并逐漸被熟知和認可。這種基于互聯網的新型交易模式,同時實現項目資源和投資人資源的聚集,消除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使交易雙方充分溝通、自由對接。
據悉,體育平臺正在公開廣泛征集會員單位,現階段申請不僅免收會員資格費,還能享受免除至2016年12月31日的會員年費等優惠政策。
體育平臺匯聚大量會員單位為交易雙方提供綜合服務。體育經紀會員可為交易各方提供居間、代理服務,受托處理各類資料,直至完成交易全過程;比如經紀會員既可以長期為臺球皇帝亨德利等著名運動員提供明星經紀業務的交易撮合服務,也可以為中國花樣游泳隊等國家隊、某些職業俱樂部提供與品牌對接的機會,還可以參與類似斯諾克世界杯等品牌賽事的項目運作。體育服務會員為交易各方提供相關策劃、實施、公關、評估、審計、金融、保險等增值服務;比如針對某體育產業園區的項目,可提供從產業咨詢規劃、執行方案策劃、項目合作方招商、設計、招投標、施工、推廣、運營招商、資本運作、體育保險等全產業鏈服務。體育投資人側重對其感興趣的各類優質項目的投資,在各項目的不同階段提供相應的投融資服務,組合社會資本進入體育領域;傳統的項目掛牌是以項目為標的,來尋找投資人,而體育投資人則是把資金作為標的,來尋找適合自己的項目或者項目組合,也就是所說的“反向掛牌”;比如不同的快消品牌可根據自已的品牌、區域推廣策略和年度預算,有針對性選擇高大上賽事或者草根的大眾體育活動作為品牌宣傳合作伙伴;再比如,現在各種體育互聯網項目方興未艾,體育投資人可將年度投資預算中劃出一定比例資金,對這些項目篩選并予以投資。通過上述會員的綜合服務,體育平臺實際上是構建了一個基于互聯網的體育產業生態圈,體育產業發展的縱向深度、橫向寬度、區域性、國際化等等,均可得到充分的體現。為創新、創意、創業者提供的各類綜合服務,致力于培育體育產業的新“種子”。
本文轉載自新浪體育,原標題:體育平臺公開征集會員單位 打造開放式體育產業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