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一張名為《4·15,中國馬拉松“春運日”》的圖表(上圖)刷爆了全國跑友的社交媒體圈,并且影響迅速波及圈外,令眾多“知道馬拉松很火,但不知道馬拉松有這么火”的吃瓜群眾驚詫不已。馬拉松究竟有多火,已經如此紅火的馬拉松,下一步如何火法?一起來看——
年賽千場三年還要翻一番
上述這張圖表顯示,4月15日這天,神州大地北起秦皇島,南到臺北市,一共舉行了43場馬拉松賽,其中最多的江蘇省,當天有11場賽事進行,河南則有兩場。而43場馬拉松賽的參賽總人數,超過了26萬。這張圖表,可以說選取了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時間節點,為近兩年不斷升溫的“馬拉松熱”添上了一個絕佳的注腳。
根據中國田徑協會公布的數據,2017年全國共舉辦規模賽事(800人以上)1102場,其中中國田徑協會認證的賽事有256場,直接參與人次498萬,涉及234個城市,覆蓋了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地級市。在河南,去年由中國田徑協會共辦和認證的賽事有3場,今年截至目前已有6場(含全程、半程以及10公里路跑、健步走),參賽人次超過10萬,而非共辦與認證賽事則暫時無法完全統計。
馬拉松運動在短短幾年間發展成為中國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賽事之一,從2011年的全年22場參加人次40萬,發展到了2017年的全年1100多場近500萬。盡管如此,在今年1月由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改委、旅游局等10部委印發的《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中,依然開宗明義地提出,目前的馬拉松賽事“供給總量不足,不能滿足人均參賽需求”,顯示出在當今全民健身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在擁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國度里,馬拉松作為全民健身的重要載體,在新時代依然肩負重任。
事實上,無論是跑馬拉松的人口比例,還是賽事匹配人口的數量,中國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所以根據規劃,到2020年,全國馬拉松賽事場次要增加到1900場,參賽人數超過1000萬人次。
產業規模“蛋糕”目標過千億
馬拉松賽事驟然升溫,隨之涌動的自然是人氣和商機,這也讓馬拉松體育產業的概念加速進入業界視野。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2017中國馬拉松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產業總規模為700億元,在中國田協備案的馬拉松賽事運營公司近200家,直接從業人員72萬人。而《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則提出,到2020年,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要達到1200億元。
馬拉松產業的重頭戲當然是跑友的裝備購置和在賽事舉辦地的吃、住、行、游等開銷,以及由此而為地方相關產業及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推動。
“根據目前比較靠譜的估算,一個中等消費能力的跑友,整個運動生涯期的開銷大概需要二十萬元左右。”一位馬拉松運營總監告訴記者。
不過,這樣的計算終歸是“紙上得來”的,想要真正把“蛋糕”吃進嘴里,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每年全國大大小小馬拉松上千場,你的比賽如何擴大影響、吸引眼球,進而讓人報名,大老遠跑來參賽、旅游、吃喝玩樂,真是費盡心思。”許昌馬拉松賽運營商、河南大河搏冠體育產業公司副總經理張二雷表示,如今連名額都報不滿的賽事并不罕見。
“吃蛋糕”之外,馬拉松賽事本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是考驗產業形態的重要一環。目前除了個別馬拉松賽事可以依靠贊助商良好運轉之外,我省多數賽事還處在“政府主導”階段,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馬拉松賽事最終的出路只能是市場驅動,只有打通市場化這條“血管”,引贊助之“血”源源流入,方能保證肌體的健康和活力,利于賽事的穩定發展、長期舉辦。這一切并非遙不可及,以目前國內商業運作最為成功的賽事之一廈門馬拉松為例,其品牌價值已接近4億元。2016年,廈門馬拉松為廈門市帶來近2.3億元的直接經濟收益。
辦賽方向突出特色重服務
《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未來馬拉松賽事的發展應“因地制宜,特色發展”,這條馬拉松發展路徑堪稱河南的“強項”。河南地處中原,自然及人文歷史資源豐富,諸多賽事都帶有鮮明的“河南標簽”:連接鄭州、開封兩大古都的鄭開馬拉松,“穿越三國”的許昌馬拉松,賽道沿母親河黃河一路延伸并穿越黃河濕地公園的三門峽黃河馬拉松,以及奔跑在登封景區中的嵩山少林馬拉松,都因濃郁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壯麗的自然景觀而人氣頗高。下一步的賽事開發,也非常值得期待。
一項馬拉松賽成功與否,除了特色,還要看服務和保障水平。這也是目前省內眾多馬拉松賽事需要著力提升的關鍵所在。今年的鄭開馬拉松就在服務和醫療保障方面更進一步:賽道沿途增加了飲料站、飲用水站、補給站,醫療保障也采用“固定+移動”的模式實現了全程全方位覆蓋,以提供全面有效的醫療保障。
“作為賽事運營商,我們能做的就是正確引導馬拉松運動中的全民健身熱情,提升賽事服務和保障水平,以賽事為龍頭發掘健身運動、旅游休閑、服裝用品、餐飲食宿等方面的市場活力,深耕產業鏈,力爭達成跑者、政府、贊助商多方共贏的良好格局。”張二雷說。
本文轉載自河南日報,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原標題:火熱馬拉松,該往哪里“跑”